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巍巍祁連山,西起青海境內與阿爾金山相連的當金山口,一路迤邐向東,跨越青海西北部和甘肅河西走廊,直至寧夏的六盤山,連綿800多公里。祁連山一直向東延伸,快要延伸出青海時,留下的一條條支脈里,孕育出一片片天然森林。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北山林區就鑲嵌在祁連山東端的達坂山南麓。
北山林場總面積11.3萬公頃,林區屬于東祁連山山地寒溫性針葉林區,天然的喬木樹種有青海云杉、青杄、油松、紅樺、白樺、糙皮樺、山楊和祁連圓柏。針葉林、闊葉林、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等共同構成了豐富的自然景觀,是青海境內自然生態系統最完好的天然林區之一。這里的天然森林是祁連山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和青海省最大的次生林區,是黃河上游天然綠色生態屏障和生物基因庫,是黃河支流大通河水源的重要涵養地,也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6年,為了保護利用和經營好互助北山的森林資源,青海省林業部門和互助縣政府于成立了互助土族自治縣北山森林經營所,兩年后正式建立林場。六十幾年來,一代又一代北山務林人用青春和熱血守護著祁連山深處的這片“祖母綠”,F任林場場長、正高級工程師趙昌宏就是新一代北山守綠人的典型代表。
從“砍林人”到“看林人”
1988年7月,森林保護專業畢業的趙昌宏前往北山林場報到。他手執派遣單,背著簡單的行李,帶著森林經營學和森林植物學等方面的專業書籍,從縣城汽車站坐上發往北山的班車。當班車翻過黃埡豁,到達十二盤頂時,他被眼前茂密的天然森林震撼了,聽著松柏林的陣陣濤聲,他在心里對自己說:“我可以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保護和培育這片森林了!”
北山林場建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承擔著為青海甚至省外提供木材的任務,每年近萬立方米的木材運出林區支援國家建設。到林場報到后,林場領導把趙昌宏安排到森林調查隊,每天的任務是背著羅盤儀、測量繩、鋼卷尺和紅油漆,到沒有采伐過的山溝里尋找長得好、大樹多的林子,把要采伐的林子范圍、采伐的每一棵林木在圖紙和地面上進行確定,用紅油漆打上記號,待林業主管部門審批后,再指導伐木工人進行采伐。
白天,趙昌宏眼看著一根根木頭檢尺后被裝上汽車拉出林區,晚上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宿舍,望著書架上的森林經營學和森林植物學等營林學書籍哀嘆。想到一片片郁郁蔥蔥的天然森林在自己手下變成了稀疏的次生林,趙昌宏心里實在不是個滋味。
這森林采伐工作一干就是10年。10年間,他幾乎走遍了林區的18條溝,熟悉了每條溝里不同的野生生物資源。每當工休時,他躺在山坡上,望著那些日益稀疏的森林、森林中的野草野花和飛禽走獸,盼望著有一天能放下手中的伐區設計工具,去科學經營這些森林,讓北山林區的森林越來越繁茂,野草野花越來越艷麗,讓這片森林成為眾多野生動物安居的家園。
1998年,國家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北山林場全面停止森林采伐,林場的工作由伐木轉為全面營林護林,把天然林都保護了起來,以發揮其在涵養水源和保持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作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啟動讓趙昌宏歡呼雀躍,他知道,施展自己本領的機會終于來了。從此,他的工作由伐區設計、指導伐木工人伐樹轉變為科學經營和保護森林。他說:“我終于從‘砍林人’變成了‘看林人’。”
天然林保護工程啟動后,在趙昌宏的建議下,林區原來的伐木工人成了第一批護林員。
2001年,趙昌宏擔任林場副場長,負責天然林保護和森林培育工作。他組織技術人員重新調查了北山林區的森林資源狀況,在全面摸清家底的基礎上,編制了天然林保護實施方案,并把森林資源管護人員擴充到610名。護林員們每天在自己承包的山林中進行巡護,除了一年四季森林防火工作外,還要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打擊非法盜獵盜伐盜采等活動。他們每人每月可以在家門口掙到2500元工資,所以既安心又盡職盡責,讓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
北山林區農林牧交錯,人口密集,森林管護難度大。2010年,趙昌宏擔任場長后,帶領黨組一班人共同商討,制定了科學嚴謹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辦法。林場設立了營林區,建立了天然林保護工作站,在各條溝系都設立了護林點,組建了森林管護隊、森林消防專業隊、病蟲害防治專業隊“三隊合一”的森林防護專業隊,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人力效益。
為確保天然林保護工作深入人心,趙昌宏帶頭走村入戶,從森林管護、營林造林、封山禁牧、發展林下產業等方面認真宣傳政策,使林區群眾解除了后顧之憂,自覺加入到護林隊伍中,成為義務護林員。趙昌宏幾乎走遍了林區的每一戶人家,看到趙昌宏出現在家門口,當地群眾往往會風趣地說:“我們的看林人又來講解‘天保’新政策了!”
走進北山林場,細心的人會在郁郁蔥蔥的森林里看到一個個拔地而起的金屬鐵桿。在金屬鐵桿的頂端安裝的“電子千里眼”,學名叫“森林防護視頻監控系統”,它時刻注視著進入林區的每一輛車、每一個人的行蹤,同時也監測著森林的各種微妙變化。
“電子千里眼”能夠落戶北山林場,離不開趙昌宏的努力與付出。天保工程啟動后,雖然有600多名護林員每天走在巡護森林的路上,但面對十八條溝系十多萬公頃的林區,每個護林員平均得承擔200公頃的護林任務。林區溝大水深,地形復雜,僅靠護林員的兩條腿是遠遠不夠的。趙昌宏時?紤]要盡快實現高科技護林,爭取早日在每片林子中都裝上電子“千里眼”。
從2010年開始,趙昌宏就組織林場的技術人員到安裝了電子“千里眼”的省外林場學習考察,制定技術方案,爭取國家的投入。功夫不負有心人,從2013年起,林場開始有了電子“千里眼”,成為青海省最早配備森林防護視頻監控系統的林區之一。一旦林場監控區域內發生火情,系統都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并實時反饋到預警中心。
林場給所有的管護站點都配備了衛星定位管理系統終端手機,護林員在巡護中一旦發現樹木感染病蟲害,還能通過終端及時上傳病蟲害樹木的所在位置和具體情況,便于統計信息,及時防治林木病蟲害。
植物名錄與野生動物圖鑒
經過30多年調查和觀測,趙昌宏感到北山林區是一個生物多樣性富集地區,作為祁連山森林植物多樣性的典型代表區域,值得研究和探討。早在19世紀晚期,就有多名中外植物學家多次到北山林區進行短期的植物考察,也出過一些專著,但多偏于某個專項,并不系統全面。
為了形成一套科學嚴謹的高等植物名錄,趙昌宏在自己多年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邀請老專家、年近80歲的老場長鄭光榮重返大通河流域,進一步調查研究,編制大通河流域高等植物名錄。鄭光榮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在北山林場工作,對北山林區植物曾做過長達26年的調查研究。趙昌宏不僅從各方面積極支持該項工作,還一有時間就跟著植物學專家們到森林里調查植物,采集標本,豐富老前輩們在林場建立的植物標本室的標本種類。
在趙昌宏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下,經過10多年的努力,2009年,《青海大通河流域高等植物名錄》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名錄包含了1320種高等植物,是大通河流域第一部種類比較齊全的高等植物名錄。名錄的出版對于大通河流域的森林資源保護,森林資源調查,園林植物引種,林區的生產、科研、教學實習,北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及祁連山國家公園的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不僅如此,趙昌宏還惦記著一件前幾任場領導一直在做但未完成的事情,就是編輯出版北山林場場志。
6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林場干部職工,為了保護國家森林資源,促其恢復和發展,終年拼搏于雪山、密林和懸崖峭壁,將一個殘敗不堪的次生林區,管護經營成林相整齊、林木蔥蘢、植被蓊蔚、林分組成合理、生機盎然的大美林海,成為青藏高原東北部邊緣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為了記述這一重大的變遷歷程,真實反映林場人一心為生態的初心,總結經驗,摸索規律,促進林場發展,早在1991年老場長鄭光榮就著手編寫場志,那時正是中國林業發生重大改革的時期,場志雖經幾代場領導努力,有了初步的規模,但最終未能成書出版。
趙昌宏擔任場領導后,時刻惦記著這件事。2017年4月,在趙昌宏的動員下,場領導班子把修志工作提到議事日程,以極大的熱情組建修志班子,他自己作為修志班子的主要成員之一,一有時間就專心審閱資料。經過全體修志班子成員三年的艱辛努力,完成了場志的修編工作。
2020年4月29日,是北山林場雙喜臨門的日子,《互助土族自治縣北山林場場志》發布會暨國家級生態教育基地掛牌儀式在林場舉行!痘ブ磷遄灾慰h北山林場場志》是青海省首部國有林場場志,全志共60余萬字,全面客觀詳實地記載了北山林場成立60多年來,在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以及林場建設等各方面的發展成就,是一部集歷史性、專業性、科普性、理論性為一體的林業發展科學著作和歷史文獻。
經過20多年的天然林保護,北山林場到處流水潺潺,蒼松翠柏,原始生態保存完整,植被茂密,動物資源豐富,已成為旅游避暑、療養度假、科普考察的勝地,成為國家級生態教育基地。
經過長期觀察,趙昌宏發現互助北山林區分布著20多種蕨類植物,分布在高海拔石質山區的一種蕨類植物至今叫不出名。2020年8月,他邀請國家科研院所進行考察,經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鑒定,該種為玉龍蕨,這是首次在青海境內發現這一蕨類植物,為青海新記錄物種,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在關注北山林區植物多樣性的同時,趙昌宏還時刻惦記著林區內的野生動物。2020年至2021年,他組織林場野生動物保護專業人員,與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利用紅外相機等先進技術,對北山林區的野生動物進行了詳細調查,并于2022年10月聯合編著出版了《互助北山林區野生動物圖鑒》。圖鑒收錄了陸棲野生動物219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9種、中國特有種20種。野生動物圖鑒的出版發行為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也是面向社會各界的宣傳及科普材料。
創新推廣育苗新技術
天然林保護工程除了要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外,還要造林擴大森林面積。林場不斷擴大苗圃面積,林區和附近的農牧民群眾也看到了育苗的商機,掀起了育苗熱。培育青海云杉、祁連圓柏等針葉苗木,對苗圃的土壤要求特別高,苗床需要大量的森林腐殖土覆蓋種子。但森林腐殖土的大量采挖會嚴重破壞林地,導致水土流失,趙昌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為了解決大面積育苗工作中需要森林腐殖土的問題,趙昌宏帶領專業技術人員,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發明了砂播技術。采用細砂覆蓋種子,既可以起到保溫保墑的作用,還可以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板結。在做山楊育苗實驗時,他從老家農民利用炕灰給農作物消毒的做法中得到啟發,大膽采用土壤炕灰消毒法,將山楊種子用炕灰和腐殖土拌勻后播種,出苗整齊,生長良好。這種新方法填補了互助北山林場山楊育苗的一項空白。
在趙昌宏的帶領下,經過多年努力,林場培養了一批苗木繁育技術人員,把北山林場建成了國家級祁連圓柏良種基地、省級青杄良種基地、青海省祁連山南坡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三防智能管控中心、省級林業有害生物測報中心、森林自然教育學校、森林康養基地,森林經營獲得國際認證。北山林場制定了《青海云杉播種育苗及造林技術規程》國家級行業標準,《祁連圓柏播種育苗技術規程》《紫果云杉播種育苗技術規程》等10個青海省地方標準,取得了《野生甘青瑞香人工馴化播種育苗技術》《山楊播種育苗技術》等22項青海省科技成果證書。
趙昌宏心里時刻想著北山林區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時刻想著林區群眾的生計。林區群眾的育苗積極性很高,但存在盲目擴大育苗規模,苗木賣出難的問題。為了給林區群眾找出一條穩定的致富門路,2018年以來,趙昌宏組織林場技術人員,依托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與有關公司和青海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完成了互助北山林區桃兒七、竹節羌活中藏藥材繁育及林下栽植技術研究。2016年以來,他們利用林區冷涼氣候和潔凈生態環境優勢,培育羊肚菌種植,試種的仿野生、半露天羊肚菌于2022年取得成功。這一系列科研推廣項目的成功,為帶動周邊群眾進行珍貴中藏藥材和菌類種植,增加農戶經濟收入,拓寬就業渠道,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發揮了示范作用。
在趙昌宏的組織領導下,互助北山林區的森林資源得到全面保護,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林區已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多年不見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出現在林區。2020年9月30日晚,兩只雪豹出現在北山林區的紅外相機中。在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雪豹的同時,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馬麝、黑鸛也不斷出現在鏡頭里。護林員們巡山時經?吹匠扇旱膸r羊、雪雞、籃馬雞等野生動物。
趙昌宏立足基層一線,三十余年來不斷開拓創新,使北山林場各項工作都走在了全省同行業的前列。林場先后獲得“全國十佳林場”“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集體”“中國最美林場”“全省天保一期工程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趙昌宏也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嘉獎。2014年,他被省政府授予“青海省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6年被國家林業局評為“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個人” ,2020年被青海省委省政府評為“青海省國土綠化先進個人”。
科學培育和全面保護互助北山林區任重而道遠,趙昌宏一直跋涉在愛綠護綠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