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崗拇焊角锸,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廣袤的土地上,海南州農牧和科技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許建業的身影隨處可見。身著老舊的防曬服,迎著風雪、腳踏泥土,手把手傳授農業技術是他工作的一部分。扎根基層36年,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邊當農民,邊搞科研”的初心和擔當。
“蠶豆苗情怎么樣,小麥長勢怎么樣?”這是許建業每天都要詢問的話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傳技術、忙指導,帶領老百姓走上科技興農的致富路,他也成了老百姓掛在嘴邊的貼心人。
1987年,許建業從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后,一直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初見許建業時,他正忙著收拾背包,準備下鄉。他皮膚黝黑、手上布滿老繭,看上去比同齡人蒼老很多。其實,他曾有多次坐辦公室的機會,但他選擇了離土地最近的崗位,并且一干就是36年。
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里,許建業主要從事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引進、示范、推廣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工作,他經常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解難題,開展農業實用新技術培訓,為農民群眾解答農業技術疑問,累計培訓農民超5000人次。
說起農業,許建業便滔滔不絕,他說,海南州是農牧交錯區,共和縣、貴南縣每年種植青稞上萬畝。他花了15年時間專門做青稞提純推廣工作,覆蓋率達到80%。
同時,他積極參與海南州農作物良種“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建設,通過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累計引進、推廣各類作物新品種40多個,建設各類農作物良種基地近6667公頃,生產農作物良種超1500萬公斤,完成國家救災備荒種子儲備任務500萬公斤。
為增加廣大青稞種植戶收入,許建業大力推廣“柴青1號”“昆侖14號”“昆侖15號”青稞新品種和青稞田綜合高效除草技術,使海南州青稞產區的青稞畝產量增長100公斤至150公斤,青稞產量邁上新臺階,并研究探索出“青稞+蠶豆”輪作種植模式,為減肥增效綠色農業發展提供經驗,開創海南州“青稞+蠶豆”大面積輪作種植模式的先河。
經過多年努力,許建業成功申報“塘河青稞”國家地理標志商標(由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每年建設青稞良種繁育基地667公頃以上,現已成為我省最大的青稞良種生產基地,為海南州青稞產業品牌和當地農牧民增收作出了貢獻。
許建業還積極與青海蠶豆技術成果轉化平臺和國家蠶豆育種體系相關人員緊密協作,參與完成“基于生態型多元化蠶豆產業發展模式的關鍵技術集成應用”和“蠶豆高效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他先后引進適宜高原地區不同海拔生態區域的蠶豆新品種6個,填補高海拔地區不能種植蠶豆的空白,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摸索出一套蠶豆田高效藥劑除草技術模式,通過積極探索推廣蠶豆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破解制約海南州蠶豆產業規;l展難題,在蠶豆高效種植方面實現突破。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份付出一份回報。許建業在農業技術推廣的道路上甘當頭雁,繼續播種希望、帶來生機、蹚出富路,越走越執著。36年間,他曾先后獲得全國農業先進個人、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青海省勞動模范、青海省糧油高產豐收競賽先進個人、青海省高產優質抗病馬鈴薯品種“青薯3號”選育與推廣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青稞新品種“柴青1號”選育與示范推廣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省農業農村廳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等獎項和榮譽60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