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蔭社區林業小區同心亭。牛玉嬌 聞皓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參加完黨的二十大還沒到家,居民們就已經抬著小板凳等在了小區廣場,大家拉住我,讓我講會議精神,我整整講了三個小時,居民們聽了三個小時……”
楊原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陰鎮林蔭社區黨支部書記,也是黨的二十大代表,她的工作、生活,始終與黨的二十大代表身份緊緊相連。
“紅色小板凳宣講團”“移動辦公桌”“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紅色星期五”……她用她的所學、職責、激情、親切,將黨的二十大的聲音傳遞給社區、樓院、居民。
為深入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楊原認真落實“一肩挑工作試點”,從“只管黨建”到“拋開家庭抓全盤”,探索“紅色物業”“紅色業委會”“紅色管家”模式,社區治理探出“新高度”。
5月18日,在林業小區,楊原化身“紅色管家”,帶領黨員、網格員、志愿者、居民組成的“紅色管家”志愿隊,上門入戶,打掃衛生、詢問病情、給予幫助。
“紅色管家”及時回應和解決居民訴求,以“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居民馬玉梅在楊原鼓勵和感染下,參加了“紅色管家”志愿者團隊,團隊成立到現在,她幫助了很多人。
楊原與“紅色管家”志愿者捐贈的十字繡。
馬玉梅說:“每周星期五楊書記都會帶領我們撿垃圾、打掃衛生、照顧老人,感覺很充實,盡自己的力量幫助鄰居,就算半夜兩點多鐘被電話吵醒,也覺得值得、開心、榮幸。”
以前居民自己找社區辦事,現在社區黨支部書記提供上門服務,方便了居民,居民大事小情都找“紅色管家”。
在城西廉租房小區,楊原走進老黨員山神保的家。
“阿爺,您好,我又來了,給您拿了思想摘編、半月談,您閑了看看。”
山神保熱淚盈眶,他說:“黨的政策越來越好,以前真的沒想過能有現在這樣的生活,主要還是基層的干部們好,遠遠地看見我,就問阿爺你好著沒,心里暖暖的。”
這既是一次“送學上門”,也是一次“‘親人’探望”。
山神保平時一個人住,出嫁的女兒偶爾來探望,大部分時間需要社區的幫助。走之前,楊原說:“阿爺,買菜、買藥什么的,你有事就喊我,我有時間照顧你。”
楊原說:“為了讓居民住得更舒心,我們要辦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
林蔭社區持續深化“紅色物業”“紅色管家”功能,日巡查、月走訪,讓紅色網格滲透到每棟樓、每戶家庭,全力解決居民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已日漸成為居民的“主心骨”。
在面粉廠家屬院,曾經一人高的雜草消失了,水泥地坪從門口鋪到樓下,地基下陷的深坑、隨意堆放的垃圾都不見了。
“面粉廠家屬院是林蔭社區‘三無小區’中最難治理的一個,人員成分復雜,積壓問題突出,有時入戶甚至會被群眾‘攆出去’,一定得管好這個小區。”
治理“三無小區”是難心事,楊原說必須要靠黨組織來統攬全局、協調各方,讓黨組織成為小區治理的“掌舵人”。
決心下的動力,需要“紅色業委會”這個支點。
“紅色業務會”成立后,主任韓有福和其他兩名成員立馬責任分工、制定小區制度,依托林蔭社區黨建引領的“后臺”,整治環境、修繕房屋、通水,小區環境越來越好,居民從“陌生”變得“熱絡”。
韓有福說:“以前沒有物業,上傳下達不通暢,群眾不服管,現在大事小情都在院內解決,一樓院,一條心,一家人。”
曾經的“三無小區”從“無人管事、無地說事、無章理事”到“有人管”“居民自治”,社區治理“新格局”處處彰顯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林蔭社區黨支部揮舞著“指揮棒”,“凝聚”起“分散”治理力量,從“無章”到“有序”,文明和諧小區生活,奏響了群眾滿意“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