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msfns"></b>
      <tt id="msfns"></tt>

        <source id="msfns"></source>

      1. 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  /  圖說青海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從歷史印記到紅色產業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咸文靜 金玥彤 張鵬    發布時間:2023-05-24 09:06    編輯:許娜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紅軍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紅軍走了……”在位于青海省東南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流傳著這樣一首藏族歌謠。歌謠的背后,是一段珍貴的歷史記憶。

          1936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3萬余人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進入班瑪縣亞爾堂鄉子木達溝。休整20余天后,紅軍在藏族群眾的指引下離開班瑪,繼續北上抗日。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雖然紅軍途經班瑪只有短短20多天,卻是紅軍經過整個涉藏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在青海歷史長卷中留下了彌足珍貴的一頁,為當地留下了獨有的紅色印跡和豐富的紅色資源。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近年來,隨著全國各地紅色旅游景點熱度持續升高,紅色旅游已經成為青海旅游業新的增長點。如何深度挖掘這段人無我有的紅色旅游資源?如何轉型升級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如何利用紅色資源帶動地方經濟?

        在班瑪紅軍溝紀念館,解說員正在向參觀者介紹紅軍途經班瑪的歷史。咸文靜 攝

          生動講述紅軍長征在班瑪的故事

          在子木達溝口南側的石壁上,“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斗爭!安慶宣”的標語依然清晰可見。

          1936年7月3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組成的左縱隊3萬余名紅軍戰士,經過艱難的長途跋涉,從四川甘孜進入班瑪縣,在這里行軍、休整、籌糧、宣傳全國抗日統一戰線等活動20余天,留下很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事跡。

          當年,紅軍抵達班瑪時已極度缺糧。寺廟里有大量貢品,路邊農田里的豌豆也即將成熟,但他們堅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挖野菜、撿牛骨頭熬湯……也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吹郊t軍的這些行為,當地的藏族群眾對他們的態度也從剛開始的不理解甚至躲避轉變為主動邀請紅軍住在家里、住在寺廟,主動給紅軍送糧食、送牛羊,主動照顧、救治受傷的紅軍戰士,在紅軍離開時,主動擔當向導,把紅軍安全送出班瑪,送到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也正是通過這支隊伍,讓當地的藏族群眾第一次聽到了“共產黨”“抗日救國”“解放”這些詞,革命的火種從此留在了班瑪。

          這些故事,沒有湮沒在歲月的長河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當地群眾口中愈發鮮活生動。為了銘記這段紅色歷史,他們親切地將子木達溝稱為紅軍溝,把紅軍走過的橋稱為紅軍橋,把紅軍喝過水的泉稱為紅軍泉。

          一條溝、一座橋、一眼泉……其實,不僅僅是簡單的紀念,自從紅軍長征經過班瑪的事實在上世紀80年代初確認以來,當地黨委、政府就為開發挖掘這一紅色資源做了大量工作。

          1985年,縣委、縣政府在子木達溝口修建了具有藏漢建筑風格的“紅軍亭”,將紅軍長征經過此地時留在石壁上的長征標語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對包括紅軍橋、紅軍泉、紅軍路、紅軍哨所、紅軍墓等各類紅色遺跡加以修繕,并把此處設立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86年5月,省人民政府將該長征標語遺跡列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4月,班瑪縣精神文明指導委員會在紅軍溝掛牌成立“班瑪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5年7月,縣委、縣政府正式建成“班瑪縣紅色旅游展覽館”;

          2017年8月,班瑪縣紅軍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以紀念館為主的一批紅色旅游景點全部建成。

          “近年來,我們從打造青南地區‘紅色旅游基地’為出發點,以銘記紅色革命歷史、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為宗旨,以紅軍溝崖壁上的標語為切入點,依托瑪柯河原始森林秀麗的生態環境資源,堅持保護、開發和利用相結合的方式,著力打造黨性教育基地和紅色教育品牌。”

          據班瑪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扎西當周介紹,通過積極爭取省州和上海援建資金,當地投資2000多萬元,修繕和建成紅軍亭、紅軍墓、紅軍橋等紅色景點。并先后投資8000多萬元,新建紅色教育中心、教育基地、紀念館等一大批旅游基礎設施。

          “歡迎大家來到班瑪紅軍溝紀念館,我是解說員尕桑拉毛。我們紀念館的建成,充分展現紅軍長征的光輝歷史和英雄壯舉,旨在弘揚紅色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激勵我們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走進紀念館,一封封電報、一件件實物、一個個故事,完整呈現紅軍長征途經班瑪的歷史。去年班瑪縣對紀念館進行聲、光、電提升打造,對館內展陳內容進行重新布置,創新現場教學方式。

          “全新展陳打破了紀念館原有的展覽布局和展陳風格,結合我們縣的特點,增加了草原等場景復原,雕塑、模型等藝術展現形式,以傳統文物展示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復原模擬場景與高科技展示場景相襯托,展示電文、日記、生活用品等革命文物。”

          提起紀念館的變化,紀念館負責人仁增尼瑪說:“之前講解都是以展板為主,去年提升打造后,更多地利用了聲光電的手段,通過融入多媒體全景體驗、投影動態展示、沉浸式觀展等互動技術,在進一步實現‘智慧’場館的同時,提升了觀展的互動性和參與性,讓參觀者的體驗更直觀、更具體。”

          “今天我們是專程趕來學習的,在了解完這段歷史后,覺得這300多公里值了!”

          在紀念館看到瑪沁縣優云鄉黨委組織委員當知才讓時,他正和鄉上一同前來學習的20多名黨員認真聆聽講解。聽記者問起參觀后的感受,他說:“來之前沒想到紅軍在我們果洛發生了這么多故事,他們跟當地群眾的相處讓我很感動,也深深地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三色班瑪風光秀麗。曹民鍇 攝

          深挖精神富礦打造“紅色班瑪”品牌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讓紅色火種生生不息,需要激發教育的力量,讓精神可感可知。在班瑪縣,你可以“瞻仰一次圣地、吃一頓紅軍飯、唱一首紅軍歌、走一趟紅軍路、讀一本紅軍書、聽一堂傳統課、掃一次烈士墓、凈化一次心靈、挖掘一種內涵、鑄就一種精神”。

          “‘十個一’特色教育套餐是縣委在學習借鑒井岡山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創新推出的特色課程。我們想通過它進一步提升紅色教育的吸引力,常教常新、常學常新,讓紅色種子在人們心底生根發芽。”班瑪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全說。

          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基調,以紅色歷史遺跡和精神瑰寶為載體,班瑪縣深化特色研究,創新培育和設計紅色教育課件,不斷在紅色教育上做文章,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凝聚發展正能量。

          在省、州委黨校的指導下,開發“紅軍長征在班瑪”“黨建+班瑪經驗”“長征精神助推民族團結”等精品課程,堅定傳承紅色基因,不斷釋放班瑪紅色故事背后的能量,結合實際推出1天至7天不等培訓教育套餐,青海省長征精神傳承教育基地(學院)具備各項培訓教育條件。

          依托場地資源打造紅色教育陣地,根據場合創新紅色教育方式,結合場景提升紅色教育效果,才能不斷讓紅色教育入眼入耳、入腦入心。

          最近幾年,班瑪縣深挖紅色基因精神富礦,全面提檔升級紅色教育基地,高標準、高站位、高水平打造“紅色班瑪”文化名片,充分發揮“紅軍溝”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作用和紅色資源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以青海省長征精神傳承教育基地、青海省長征精神傳承教育學院、“三大元帥”紀念雕像、文史館、“紅船”等為載體,開發多元學習課堂。

          除了推出“十個一”現場教學套餐,還舉辦以紅色教育為主的各類培訓班,并在“七一”“八一”等重大節慶期間,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在紅軍溝開展緬懷革命先烈、重走紅軍路、重溫入黨誓詞等主題活動和黨性教育,讓通過實地參觀、聆聽講解、交流感悟、主題黨日、重走紅軍長征路等活動形式,不斷強化黨員干部黨性修養和思想政治覺悟,使班瑪縣的紅色精神、文化內涵、教育功能得到進一步傳承、鞏固和拓展。

          近年來,班瑪縣接待省、州黨校中青班學員7批330余人,接待省、州黨政機關赴紅軍溝開展愛國主義教育414批次,共計1萬余人,累計接待干部群眾10萬余人。紅軍溝先后獲得國家級和省州級多項榮譽,國家和省州共76家單位在這里掛牌成立教育基地。

          教育基地建設不斷得到鞏固拓展的同時,班瑪縣積極開辟宣傳渠道,加強對外宣傳和推介,全方位打造“紅色班瑪”品牌,提升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

          “我們把與紅軍長征有關的紅色足跡、紅色記憶、紅色啟示、紀念紅軍在班瑪作品選編成冊,出版《紅軍長征在班瑪》《紅軍長征來到班瑪的故事》《中國工農紅軍在青!返8本書籍。還積極舉辦紅色徒步露營大賽、全省大學生紅色旅游創意大賽等各類大型活動,將班瑪深刻的紅色記憶、震撼的紅色故事、厚重的紅色歷史向全州全省乃至全國進行宣傳和推介。”班瑪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曹民鍇說。

        班瑪街頭的紅色元素。曹民鍇 攝

          “紅色資源”引擎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三層碉樓式民居、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奔流不息的瑪柯河水……班瑪縣東南部的亞爾堂鄉王柔村,旅游資源十分豐富。2020年6月,“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掛牌,2021年1月,被評為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今年1月份,王柔村被省文化和旅游廳命名為“青海省鄉村旅游重點村”。

          在王柔村村民口中,經常能聽到紅軍剛來到班瑪時,部落頭人亞當旦落資助紅軍、藏族群眾救護紅軍傷病員、藏族群眾為紅軍當向導、紅軍宣講黨的方針政策和紅軍戰士“紅加”的故事。

          獨特的歷史賦予王柔村獨特的資源,研究紅色歷史、開發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成為當地發展的有力抓手。

          “我們以建設‘紅色村’為切入點,激活并增強了村民的‘紅色基因’自豪感,通過用活用足精準扶貧政策,搞建設、興產業,打好了脫貧攻堅戰,村容村貌得到了歷史性的改變。”亞爾堂鄉鄉長格日才旦告訴記者,下一步,鄉上將繼續依托紅軍溝革命遺址的紅色歷史、紅色文化、紅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把豐富的紅色生態資源優勢及乃亥太官寨的文化優勢,轉化為農牧民致富的產業優勢。

          機遇不僅僅在王柔村。

          “隨著‘紅軍溝’景區的開發和利用,我們也嘗試推動紅色文化與教育培訓、鄉村旅游、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使紅色教育助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就拿班前村來說,群眾已經開始蓋房子開辦藏家驛站。”燈塔鄉黨委書記喬才讓告訴記者。

          在“紅色資源”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新引擎”的同時,“紅色”正在班瑪縣釋放更多的活力。

          根據全省旅游“一圈三線”中“大年保玉則”旅游經濟圈精品戰略布局,班瑪縣樹立大區域、大產業觀念,重點圍繞“紅軍溝”、瑪柯河原始森林、佐毛溝溫泉、知欽寺、白扎寺等景區,科學編制了全縣旅游發展整體規劃,并按照外圈、核心,層層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編制了《班瑪縣紅色旅游發展規劃》,進一步理順和優化了紅色旅游發展體制機制。

          “在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大吃、住、行、購等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對縣域內賓館、旅店、餐飲等服務行業基礎設施進行提質升級。”據扎西當周介紹,目前班瑪縣有各類賓館、酒店25家,床位數1000余張;有各類餐館35家。紅色旅游基礎設施、配套服務水平及紅色教育功能日臻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黨中央作出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決定后,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將班瑪縣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青海段(班瑪)建設工作。

          目前,總投資2000萬元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青海段(班瑪)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中。項目主要建設游客服務中心、應急救援中心、游步道、自行車道、游客解說教育、流量監測系統等內容,F已完成游客服務中心、應急救援中心主體工程和附屬設施設備、游步道、自行車道、旅游廁所等90%的施工量,進入內部裝修及設施設備采購階段,預計今年7月底全面完工交付使用。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青海段(班瑪)建設是紅色文化當代價值挖掘的新機遇和新動能,是紅色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的新思路和新舉措,也是紅色教育有力有序有效開展的新場景和新載體。”在王全看來,該項目的建成將豐富班瑪縣紅色文化,強化紅色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關聯,深化紅色旅游與周邊鄉村、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的有機結合。“接下來,我們也將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青海段建設為抓手,精心打造紅色特色小鎮,創建好紅色長征文化教育示范縣。”

          手記:“沉下去”挖掘歷史,“跳出來”發展旅游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紅軍溝采訪時,正好趕上提升打造后的班瑪紅軍溝紀念館開放。相比之前,如今的紀念館不僅對展陳內容進行了重新布置,還利用聲、光、電以及影像投影等現代展示技術,模擬和復原了紅軍經過班瑪的場景,使展陳內容更加生動。

          不僅僅是點上的升級,從頂層設計——《班瑪縣紅色旅游發展規劃》來看,紅色旅游依然在全縣產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從紅軍亭到紅軍橋,從紅軍泉到紅軍路,從紅軍哨所到紅軍墓,雖然87年前的那個夏天,3萬余名紅軍戰士在班瑪停留不過20多天,但他們所留下的不朽的紅色印跡,不僅是歷史積淀,更蘊藏著巨大能量,融入一代代班瑪人的血脈和靈魂。

          有人說,紅色資源既是傳承紅色歷史的載體,也是推動地方發展的源泉,還是惠及群眾的財富。從這一角度來看,這段紅色歷史可以說是助推班瑪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獨家秘笈”,當地發展紅色文旅產業、以紅色資源帶動地方發展的探索從未停止。

          但是,擁有的這張“王牌”的班瑪縣,怎樣才能將資源利用最大化?或者換個說法,隨著紅色旅游持續升溫,如何讓三色班瑪的紅色更紅、底色更亮、內涵更深、底蘊更厚,是班瑪縣面臨的課題。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提到紅色旅游,總會想到“思政課”和“千篇一律”。但在最近幾年,“紅色旅游市場趨于‘年輕化’”“紅色旅游新體驗受熱捧”的新聞屢見報端,他們認為,除了傳統的紅色紀念館、博物館外,還有紅色專題游、紅色演藝、紅色深度游等各類全新的紅色旅游產品出現。特別是隨著AR、VR等新技術的運用,也讓不少紅色旅游景區的展陳模式從靜態、單一轉變為動態、沉浸式,讓紅色旅游有了新的“打開方式”,這些都加速了紅色旅游“破圈”。

          就班瑪縣實際情況來說,應該還有不少紅色歷史值得挖掘,有不少紅色故事值得講述,在“沉下去”挖掘歷史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跳出來”發展旅游。

          舉例來說,國家一直強調要發揮紅色旅游在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方面的作用,目前,黨員和青少年是紅色旅游的核心客群,成為紅色教育的重點對象。針對這一群體,參觀紀念館,觀看展品、圖片,聽工作人員講解等紅色旅游“傳統套路”越來越“玩不轉了”,不少業界人士認為開發體驗性、互動性強的紅色旅游項目成為大勢所趨?梢哉f產品創新是紅色旅游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源泉。而這些內容,我想,正是班瑪縣紅色旅游需要迎頭趕上的東西。

        相關新聞↓
        [ 打印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国产偷窥熟女精品视频大全_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_亚洲精品免费视频一_韩国午夜理论在线观看